722cc大发彩票- - (中国)百度搜索
722cc大发彩票2022-03-28

722cc大发彩票

“磨”掉650件“钉子案”的“老黄牛”******

  法官鲍卫忠被推进急救室抢救 ,可找他 的电话还在响个不停。

  在佤乡沧源,许多群众碰到事情 ,就会去找鲍法官 ,可这次,他们再也等不到一直奔波在执法为民路上的鲍法官了 。

  2021年10月21日 ,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鲍卫忠突发脑出血 ,倒在办公桌旁。10月23日 ,因医治无效 ,年仅45岁 的他离开了自己无比热爱的司法事业。

  一年来 ,佤乡群众仍不愿相信这位为人民燃尽光热的好法官离开了 ,更愿说他太累了 ,要好好歇歇了 。这位佤族汉子已用他全部 的身心融入沧源 的山山水水里,他 是佤山之子。

  群众心里的正义卫士 、维护公平正义 的急先锋 、一心为民的“老黄牛”、职业本色 的“诠释者”、执行征途 的一颗星……扎根边疆基层法院工作24年来 ,鲍卫忠奋斗在执法办案 、服务群众最前沿 ,书写了不平凡 的一生 。

  倾力“磨”案子

  在抢救鲍卫忠 的那两天 ,妻子周红常接到当事人的电话 ,她耐心地跟当事人解释说鲍卫忠不方便接电话。周红深知,案子 是丈夫最关心 的事,不能敷衍当事人 。

  但这一次 ,鲍卫忠没能醒过来 。

  一张桌子、两个文件柜……鲍卫忠生前 的办公室略显空旷。矮柜上摞放着二三十个笔记本,随便打开一本 ,里面记录最多的 是各种跟执行案件有关 的信息 。同事说,群众和当事人 的事他时刻放在心上 。

  密密麻麻贴着报事贴 的文件柜十分引人注意 :姓名、身份证号码、申请执行人、金额、被执行人,甚至还有一些只有鲍卫忠自己才能看懂 的标记。同事们说,这是老鲍的独门密码,打开 的 是通往群众 的门 。

  沧源县地处边疆 ,是以佤族为主 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出生于1976年 的鲍卫忠是土生土长 的佤族干部 。1997年,沧源县法院增编补员,在单甲乡农经站工作三年 的鲍卫忠调入法院工作,圆了他当人民法官 的梦想 。

  当时 ,仅有高中学历 的鲍卫忠,深感能力不足 ,通过刻苦学习 ,他相继取得大专 、本科文凭 。2015年,工作突出 的鲍卫忠担任执行局局长,开启了忙碌和艰辛的工作时段。

  “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打响 。在经济欠发达 的边疆民族地区 ,这无疑是场硬仗。“执行成本高 ,执结率低,辛苦不说,很多案件即便标的额很小也执行不了,内地法院较实用的查封、扣押、冻结资金等措施在这边也不太起作用。”时任沧源县人民法院院长 的郭兰娟说 。

  对许多执行法官、干警来说,吃苦受累不算什么,让他们难过的是不被理解,遭人白眼。书记员陈美红说,每天都有阅不完 的卷宗,办不完的案子和接待不完 的当事人,鲍局领着大家起早贪黑 ,没半句怨言 。

  面对执行难题,鲍卫忠的办法就是“磨案子” 。为一个标 的5000元的合同纠纷案件 ,鲍卫忠先后6次赴现场办理 ,累计奔赴400多公里。吃过闭门羹 ,甚至还要对付挥舞的棍棒……他有足够 的耐心和担当。“再小的案子,如果无法执行 ,法律文书就会变成无法兑现 的‘法律白条’,会对群众权益、法律权威造成极大伤害 。”这 是鲍卫忠对执行工作的理解。

  干执行工作,鲍卫忠还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首次去被执行人家里 ,只要距离不远 ,鲍卫忠都不穿制服、不开警车。“为何不亮明身份 ?”年轻干警不理解 。他说:“农村老百姓看到警车会议论 ,对被执行人影响不太好 ,产生抵触情绪 。”

  山路难行,暴雨骤至 。一次 ,鲍卫忠叫上同事一大早驱车去班洪乡,执行一起故意伤害赔偿案件 。

  右后轮爆胎、“饱经摧残”的千斤顶断掉、联系村委会送千斤顶、换轮胎……到班莫村嘎洪本族村小组时已下午2点多 。“顾不上吃饭,就去执行人家里 。可没想到他那么贫困。”陈美红说,因刚刑满释放,被执行人借住亲戚家,不可能还出十多万元 的赔偿款 ,而申请执行人又因伤残急需钱治病。

  眉头紧皱 的鲍卫忠想了很久,缓缓拿起电话,告诉申请执行人这里的情况。随后,就跟同事商量为他申请执行救助 。在村小组做了关于被执行人贫困的调查笔录 ,又前往村委会开相关证明。等他们回到法院,已是晚上7点多。陈美红说,他执行案件时就是没日没夜 的,一心为双方考虑。

  这 是法律规定;不履行判决以后会影响孩子 ;没有一万,那咱们就五百、一千地还 ;就为这么点钱 ,我不想下次来把你带走……看 是笨办法 ,磨工夫,但正是鲍卫忠换位思考 的角度 ,为人着想的方式 ,维护了法律尊严 ,感化了当事人 。

  鲍卫忠带着大伙“磨”掉650件积累多年的“钉子案”。他担任执行局局长后,局里办理 的854件执行案件,没发生过“人情案 、关系案、金钱案” 。

  用心解难题

“给当事人垫付执行款了 ?”妻子一再追问还房贷 的钱去向,鲍卫忠不得以道出实情 。被执行人扎某因母亲生病花了不少钱 ,在外打工 的工资还未到手,申请执行人曾某又急需这笔钱 ,鲍卫忠就自掏腰包垫付8000多元。

  陈美红电话回访时 ,扎某才知道半年前的这笔钱是鲍卫忠垫付的。此时 ,鲍卫忠已去世多日 。

  敦实 的身材 、黝黑的脸庞、淳朴 的笑容 ,这是鲍卫忠给人的印象。对执行案件双方,鲍卫忠的手机号从来都 是公开的,遇到不通情达理 的申请人 ,鲍卫忠就拿出百倍的耐心和爱心。大家说,鲍卫忠用心办案子 ,替人垫付款项一点都不奇怪。

  一起标 的额10万余元 的合同纠纷案中 ,被执行人刀某因生活困难无法清偿,案件只能中止执行 。鲍卫忠把该案列进日程,时不时去刀某家中问问情况。当了解到刀某在发展林下养殖产业时,他和同事又敲开了刀某家门。

  看到刀某正为鸡的销路犯愁 ,鲍卫忠便掏钱买鸡 。回程路上 ,路过饭店就推销手上拎着的土鸡。同事还听见鲍卫忠不停地打电话 :“我这里有朋友养着一批鸡 ,正宗土鸡,你过来看看 ?”“正宗土鸡,散养 的 。有需要 的找我!”眼看饭店推销不理想,鲍卫忠又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

  不到半个月,刀某卖掉30多只土鸡。慢慢地 ,来买鸡 的人多了 ,最多的一天卖掉50只 。往后几个月 ,因有了卖土鸡的钱 ,刀某每月按时把执行款送过来,直到履行完毕 。

  执行被称作是案件完结的最后一公里。一头是申请执行人,一头 是被执行人 ,就像是天平 的两端,拿捏不准就容易失衡。鲍卫忠尽心竭力将司法温暖触及每一位当事人。

  被执行人陈某因工程材料款没还清 ,被起诉到法院,执行期限临近迟迟未收到案款 ,电话又打不通,鲍卫忠便到陈某家了解情况。刚进村 ,碰到陈某 ,便一路小跑跟过去。陈某以“今天是老人祭日 ,按习俗钱财不能外送”为理由 ,让鲍卫忠明天再来 ,他一口答应。同事不理解 ,认为这是借口。鲍卫忠说 ,在严格执法的同时 ,也要尊重当地 的民俗习惯。第二天 ,陈某如数结清案款 。

  执行工作要干脆利落,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也不能含糊。为避免产生新矛盾,办理执行时 ,鲍卫忠先用佤语跟群众唠家常,拉近距离 。工作中,他很少采取强制措施,通过耐心细致 的工作 ,许多被执行人主动交来执行款 。

  在一起农民工工伤赔偿案中 ,申请人不分白天黑夜地给鲍卫忠打电话。看要求无法实现 ,就发微信辱骂鲍卫忠没本事 、怂、笨 。案件双方在法院办公室调解时 ,申请人骂人 的声音在整层楼回响……面对这些 ,鲍卫忠没有发火 ,好言相劝 ,讲解法规 。了解到被执行人拿不出钱 是因“连环债” ,他找到债务源头反复协调 ,最终将款项执行到位 。

  “你好 ,这里 是沧源法院……”书记员陈美红话音未落,电话那头传来一阵难听的辱骂 ,陈美红眼泪瞬间滴落 。一次 ,前来办公室交代工作 的鲍卫忠看到眼前发生的一幕,询问情况后说 :“以后让他直接打电话给我。”安慰完陈美红 ,他转身拨通当事人的电话 ,耐心地告知对方进度。

  遭遇谩骂对鲍卫忠来说 ,已 是“小菜一碟”:他曾在办公室被40多名申请人围在中间,仍泰然处之;被案件双方当事人左右推搡,他实在忍不住了 ,也只是走出办公室冷静一下;当双方当事人发生冲突时,他总 是第一时间上前把人分开,然后把他们请到不同 的办公室倒茶 、“降温”。

  “只要用心用情 ,就没有打不开的心结 。”鲍卫忠生前常跟同事这样说 。在当地佤族传说里 ,有位叫三木罗 的英雄 ,把大事小情断得公正。后来,佤族人称他为“江三木罗”,意为“公平公正 的三木罗”。大家说 ,鲍卫忠就是现实生活里 的“江三木罗” 。

  为民“老黄牛”

鲍卫忠1994年来到单甲乡农经站工作,站上仅有站长肖云政和他两人。

  老百姓犁了多少地、插秧多少亩、牲畜存栏多少……农业经济员鲍卫忠要收集 的材料很细 ,为获取数据 ,需要逐一跑村,有的村还得跑上好几趟 。因成绩优异 ,他被评为“先进个人” 。

  1997年,在参加农业普查工作时 。鲍卫忠没日没夜地跑村寨、算数据 。他认为 ,数据如不能真实地统计 ,就不能反映农民的真实情况,好政策就下不来,最终损失 的还是父老乡亲 。

  单甲乡位置偏僻 ,从县城到乡里要先坐一段班车,然后再走上一段乡路 ,运气好 的话能搭上拖拉机顺风车。由于农作物种植在坝区和山区,其成熟时期不一样。一个寨子会出现农户散居在山上和坝子里的情况 ,意味着一个村要在不同时段跑上好几次才能完成统计。肖云政说 ,最远 的村要走6个小时才到。

  那时 ,农村经济落后 。米面油都很短缺 ,最常见 的是“小米辣拌饭”。每次进村入户,工作忙完 ,村民会热情地留鲍卫忠吃饭。为不给乡亲们添麻烦,他都会自带饭菜,和大伙一起吃。有时,鲍卫忠和工作队员凑钱买下农户 的谷子 、鸡蛋、蔬菜,帮农户解决难题 。

  做群众工作不容易,有时候,难免遇到老百姓不理解 、甚至抗拒 的情况,鲍卫忠从不急躁 。“一遍不行就多去几遍,用佤语跟他们拉家常 ,老百姓最终都会理解。”

  2003年,临沧市委决定从基层选拔100名年轻干部 ,下派到100个自然村进行为期两年的挂职锻炼 。27岁的鲍卫忠名列其中 ,到糯良乡任副乡长,同时驻点坝尾村,担任村委会副主任。

  挂职期间,旧房改造 是鲍卫忠遇到的首个难题 。当时,村民住的多 是茅草房和油毛毡房,火灾等安全隐患大,遇到暴雨等天气还要修缮 。改造旧房本 是好事,但推进并不容易。按当地风俗,拆房子需按年份算日子 ,日子不对不能拆 ,家中有婚事不能拆,一些群众不配合拆房重建 。

  鲍卫忠和村干部多次开会讨论,决定党员干部带头 。时任坝尾村一组会计的陈光伟回忆 ,为支持村组 的旧房改造工作 ,和兄弟率先拆除自家房子 ,盖起了具有佤族特色的砖房 。

  眼见为实!村民们有了改变。3年时间里,涉及200多户900多人的旧房改造工作全部完成。新问题又随之而来:盖新房需要运输材料 ,但没有路,他便跑县城协调运来水泥 ;几户人家面临拆迁 ,涉及村民不同意,还对村干部破口大骂 ,鲍卫忠多次上门 ,被人骂也不生气,总 是面带微笑好言相劝 ,一次不行就两次 ,早上去不成 ,就晚上去……如今,坝尾村村组 的硬板路就是当时修建 的 。

  在大家心目中,鲍卫忠办事认真,总 是尽自己全部的努力 ,做好每一件事 。

  忙碌的“尼茸”

  “什么时候回家”“要去哪里”……这 是周红打电话问得最多的问题。

  “在路上”“孩子能不能你先去接”……这是鲍卫忠回答最多 的话。

  “不在办公室 ,就是去办案 。”同事 的记忆中,鲍卫忠总 是在忙 。

  繁重 的工作,让他的身体吃不消了。因抵抗力低 ,他 的手指得了皮肤病 ,一直没时间去看。他曾对同事说 ,自己时常睡不着 ,梦到在执行案件 ,有些时候梦境和现实都分不清了。同事关心地询问他身体 的时候 ,他总 是憨厚一笑 :“没事 !”

  平时,周红习惯喊丈夫 的佤名“尼茸” 。两人于1996年在单甲乡相识,当时 ,鲍卫忠在农经站工作 ,周红在当地 的一所学校当老师 。在周红印象里,尼茸工作总是很忙 ,以至于领结婚证当天,他还是迟到了 :碰面时,民政局工作人员已经下班。

  这样的忙碌一直延续到两人婚后。“尤其 是尼茸干执行工作 的那段时间 ,常加班到凌晨 ,出差一走就一周 。”周红说 。

  2016年,小儿子生病 。见丈夫忙不过来,周红在接下来 的一年时间里 ,领着儿子辗转沧源 、临沧和昆明 的各大医院。直到2017年儿子在昆明做手术 的前一晚 ,鲍卫忠才匆匆赶过来,坐在床头给儿子唱歌、讲故事。刚把儿子哄睡,他 的呼噜声也跟着响起来。那一刻,看着丈夫疲惫 的模样,周红把委屈和心酸都咽了下去 。

  去年国庆假期,夫妻俩本想带着小儿子去昆明检查 ,但鲍卫忠连续7天都在加班。“其实带孩子去是借口 ,主要 是想让他好好检查一下身体 ,他血压高、缺钾……”周红说 。

  鲍卫忠还 是个热爱生活 的人。他会弹吉他,爱唱歌,参加过县里的唱歌比赛,爱打篮球 ,以队长身份每年参加全县职工篮球比赛。他喜欢约着朋友到家里聚餐,法官彭加广回忆说,自己2004年从曲靖考入沧源法院后 ,只要不回家过中秋节、国庆节 ,基本都在鲍卫忠家里过节 ,平时也经常到他家蹭饭 。

  2001年 ,鲍卫忠的父亲因脑溢血发作,生活不能自理 。鲍卫忠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 。同事白希平回忆说,自己和他家是邻居 ,中午时分 ,经常能看到鲍卫忠扶着老人出来晒太阳,拿毛巾耐心地给老人擦口水 。去他家时,也常常看到他给老人擦身体、按摩、洗脚 ,非常有耐心 。老人去世后 ,他随身携带着老人 的照片 ,一直放在钱夹里。

  同事曾在幼儿园门口,见到鲍卫忠家 的双胞胎踮着脚在校门口张望,说已约好由爸爸来接。好一会儿,鲍卫忠才穿着一身半湿的制服小跑过来,鞋和裤腿上全 是泥 ,手上还提着文件袋。“今天爸爸下乡遇到路断了 ,回来晚了 。”他一边解释 ,一边满脸歉意地从手提袋里掏出两个竹蜻蜓 。

  “我们全家人到现在还没有一起去旅游过 。”平时丈夫忙 ,周红担起了大家庭 的事务。

  这些年 ,鲍卫忠缺席了太多家庭的团聚、孩子们 的成长 ,而唯一没有缺席的,是他胸前法徽,所赋予 的沉甸甸 的使命 。即便是发病当天 ,鲍卫忠还惦记着一桩案子,催促执行干警尽快落实司法救助 的发放 。

  同事金欣欣说 ,这个案子起因是申请人父亲 的死亡赔偿金被卫某占用,用来偿还外债 。申请人随即将卫某起诉到法院。执行阶段 ,由于被执行人年已七旬 ,无劳动能力,案款迟迟没有执行到位,且申请人在父亲去世后,没有经济来源。“结案不是最终目的,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当事人的愁事和难事才是根本。”这是鲍卫忠秉持 的理念。

  经鲍卫忠多次奔走 ,司法救助申请成功。如今 ,在外读书的申请人已委托他人代领了救助金,鲍卫忠挂念的这项工作得以完成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王长山 、严勇、王研)

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引领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述评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三农’向好 ,全局主动。”

  农为邦本 ,本固邦宁。

  党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引领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懈奋斗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 、发生历史性变革 。

  新时代新征程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奋进方向 ,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加快转变 ,广袤乡村展现欣欣向荣新气象 ,亿万农民满怀信心耕耘在希望 的田野上。

  推动农业高质高效: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 、经营体系 ,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冬日时节 ,北方的冬小麦正在越冬,而南海之滨耕耘正当时,海南三亚迎来忙碌 的南繁育种季 。

  在崖州区的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科研人员正播种玉米育种材料 、观察玉米植株长势 。10多年来 ,这里诞生 的一个个良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10公里外 ,一座种业科创新城正在崛起 。

  今年4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 ,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

  这一幕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倍感振奋,让亿万农民深深感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农业的高度重视 。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着眼国家安全发展大局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的战略要求 。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 、立足国内 、确保产能、适度进口 、科技支撑。

  粮食安全在总书记心中是个“永恒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 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党 的十八大以来 ,各地各部门深入落实“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不断完善支持粮食生产的保障机制,调动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建立健全粮食安全责任制。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 ,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 ,比上年增加74亿斤 ,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

  事非经过不知难。今年的粮食生产连过数关 ,先后经历北方罕见秋汛造成全国三分之一冬小麦晚播、夏季长江流域极端高温干旱、农资涨价、局地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挑战。粮食再夺丰收,充分证明党中央决策部署有力有效 。各地持续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抗灾增产科技应用推广,全社会形成重农抓粮氛围 ,共同确保中国人 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粮食产能夯得更实 。我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到今年底将累计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 、高产稳产 的高标准农田 ,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种业振兴行动开局良好 。农作物自主培育品种面积占比95%以上 ,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树立大食物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品牌创建 、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 、质量兴农。

  餐桌的变化,从一个柑橘可以看出。冬日时节,柑橘给人们带来美味和健康。以前我国柑橘只在9月至次年1月上市,如今四季均有鲜果上市,而且包括柑 、橘 、橙 、柚 、金柑、柠檬等多种类型。品种更新换代、完熟采收 、留树保鲜、覆膜晚采、采后保鲜技术及分选包装等技术,都是品质提升的“密码” 。

  党 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不断优化 ,大豆油料种植面积稳中有进,优质食味稻、强筋弱筋小麦等优质专用农产品日益丰富 。菜果茶 、猪肉 、羊肉、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 ,走出一条集约、高效 、安全 、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10年来,我国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变 。

  农业现代化 ,关键 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2012年的57.2%提高到2021年 的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4.5%提高到61%以上 。三大主粮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 ,智慧农业快速起步,农村电商异军突起 。

  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持续加强 。各地坚持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的资源观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山水林田湖草实施更严格 的保护,加快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等治理 ,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重点流域水生生物保护水平不断提高。

  ——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筑牢根基。

  土地,民之本。

  2016年4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 ,加强城乡统筹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 、农村和谐稳定 、农民安居乐业 。”

  截至2020年底 ,我国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涉及2亿多农户。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给农民吃上了“定心丸”。2021年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5.57亿亩,有效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

  以家庭农场 、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的重要力量 ,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总数达到104.1万个 ,有力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在广袤乡村不断铺展 。

  推动乡村宜居宜业:

  “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 、天蓝地绿 、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乡村承载着农产品供给 、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 、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 。

  良好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 ,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 的支撑点 。”2017年12月2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

  ——村里环境美起来,生产方式绿起来 。

  道路干净整洁 ,街道两旁每户村民门口都摆放着垃圾桶,不时有保洁人员对垃圾进行集中清理……走进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 ,一派美丽乡村图景 。

  以前 ,这里也曾经历“脏乱差” 。为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难题 ,当地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 、市处理” 的垃圾治理模式 。不仅大大改善了村里 的卫生环境,老百姓也被动员起来 ,主动加入到垃圾清理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个重要任务就 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让生态美起来 、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 、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的殷殷嘱托正在变为现实 ,三合村 的变化正是全国乡村面貌持续改善的缩影 。

  近年来 ,党中央 、国务院连续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 。各地各部门真抓实干,不断擦亮农村 的绿水青山 ,扎实解决农民身边的一件件“小事”,交出了靓丽 的答卷 。

  截至2021年底,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 ,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 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基本得到管控。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各地各部门持续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 ,2021年农药 、化肥使用量分别比2015年减少17%以上和13.8% 。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6%以上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1% ,废旧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乡村生产生活更便利。

  拧开水龙头 ,澄净的自来水潺潺流出 ,家住陕西省安康市包湾村的包成云拿着从自家菜园收割 的芹菜,开始洗菜做饭。

  位于深山的包湾村一直深受缺水之困,以前为了从井里打水,居民得起早去排队 。2019年初,自来水厂的水终于通进了村子,村民们不仅有水喝 ,而且水质有保障 。“现在再不用天天牵挂着吃水问题了 。”包成云感慨地说。

  水润乡村,幸福绵延 。

  党 的十八大以来,农民身边 的一件件“小事” ,正在汇聚成巨大的变化 。我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4%,基本实现村村通电 、通硬化路 、通客车、通光纤和4G网络 。各地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公共服务更加健全 ,百姓日子更幸福 。

  “现在看病不用出远门 ,村里住院能报销,我们 的健康更有保障,生活越来越好了!”贵州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寨镇高峰村村民黄朝进难掩心中激动。

  前不久 ,黄朝进在山上干农活时 ,被野蜂蜇伤昏迷,危及生命 。新寨镇卫生院医生余淑红接到电话,立即联系救护车前往施救 。经过在卫生院一周的住院治疗,黄朝进痊愈出院。

  “以前要 是遇到这种紧急情况 ,只能将病人往县城医院送。”余淑红说,现在通过推进中心村卫生室建设 ,农村医疗水平提高了 ,群众看病就医一般不用再跑远路 。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更加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办好就业、教育 、社保 、医疗 、养老、托幼 、住房等民生实事 ,一件一件抓落实 ,让各族群众 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 。

  党 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不断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我国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的“空白点”历史性全面消除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和人才 的薄弱环节持续性得到加强 。

  截至2021年底 ,全国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3万个 ,乡镇卫生院3.5万个 ,村卫生室59.9万个 ,实现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近年来,我国统筹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考虑农村养老服务递送半径长、服务设施老旧 、服务成本高 、专业人才队伍不足等特点 ,着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 。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村庄更安全和谐 。以党组织为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自治 、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向乡村延伸覆盖 ,农民的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推动农民富裕富足 :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 的一个重要尺度 ,就 是看农民 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清晨,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从薄雾中醒来。山高沟深、土地贫瘠,这里曾 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

  2019年4月15日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山深处 的华溪村。在脱贫户马培清家中 ,总书记看谷仓 、进厨房,详细询问生活、收入情况。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 ,才是真正 的好。”89岁的老党员马培清始终忘不了总书记 的这番话 。3年多来,村里大力发展脆李、脆桃,林下再套种黄精等作物 。随着村里中蜂养殖 、乡村旅游等产业不断壮大,村民的增收渠道更加丰富多元。

  2021年华溪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收入超过60万元 ,向农民分红近15万元 。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8年艰苦卓绝 ,8年攻坚拔寨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 ,全国人民不懈奋斗,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 、通信难 、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

  如今,我们正以更扎实 的努力奋斗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向着共同富裕阔步前进 。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 是看农民 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

  “促进共同富裕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牵挂的 是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 。

  今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说 :“这些年 ,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 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 ,日子越过越好 。”

  为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党中央持续出台惠农政策 ,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今年以来,面对农资价格上涨等情况 ,中央财政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400亿元一次性补贴 。

  “种粮补贴、最低收购价、农资补贴,党的惠农好政策一个接一个,乡亲们种粮的劲头更足了。”徐淙祥说 。

  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外出务工 、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促农民增收。洛川苹果、赣南脐橙 、定西马铃薯、苍溪猕猴桃等一批特色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多种形式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工能力提升,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乡土美食、民俗文化 、特色乡宿等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新动力 。

  农民群众腰包更鼓 。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31元,相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 的2.88:1缩小至2021年 的2.50:1 。

  农民增收既关系民生福祉 ,也事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几亿农民同步迈向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 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城乡经济循环 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 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

  ……

  既要富口袋 ,也要富脑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明 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 ,耕读文明 是我们 的软实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 、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 。

  近年来,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 的指导意见》《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文件,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成立“美德银行” ,为村民发放善行美德积分“存折” ,倡导“小事不办、大事简办” ,村里推进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 ,当地从老党员 、老干部 、老模范中选拔人员组成“三老”宣讲团 ,把党的方针政策从会议室搬到百姓 的家门口 。

  ……

  孝老爱亲、勤俭持家 ,文明新风吹遍田野乡村。越来越多 的农民群众改了旧习惯、提了精神气 、换了新面貌 。

  党 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加强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涌现出一批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人才。全国构建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 ,2014年以来培育高素质农民超过700万人次 。

  奋进新时代 ,砥砺新征程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农业强国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勇毅前行 ,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必将扎实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稳步前进!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记者齐中熙 、于文静 、高敬 、严赋憬、李晓婷)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3日 01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722cc大发彩票地图